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陈克正 毛常明
◎摘 要 产教融合对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在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发展是基础性支撑、人才培养是决定性力量、科技创新是核心性要素、产业发展是承载性场域。当前,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着主体协同性不够强、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等现实困境。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企业的主导主体作用、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形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关键词 高水平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锚定教育强国建设任务,推动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愈发凸显出高水平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高水平产教融合,重点是教育与产业的系统性、专业性、深度性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的重要范式。高水平产教融合旨在促进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效能科技创新和高能级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逻辑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以教育发展为施力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施力关键,以科技创新为施力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施力场域,四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力。
1.教育发展是基础性支撑
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高等教育要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所需,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产业发展新样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支撑。一方面,突出“国家使命”,担当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校要立足国家所需、时代所向、自身所特,以高质量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有组织地推进体系化、探索性、应用性基础研究[2],推动实现基础研究不断有重大原创突破,着力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四个面向”,夯实重大原始创新主战场。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集中优势力量聚焦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进有组织的产教融合、技术攻坚,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与生产促进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是决定性力量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3]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竞争力中的重要引擎作用。高校需从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需求出发,面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在重大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推动人才发展和成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驱动形成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高校应紧密对接产业链、优化布局专业群、积极拓展就业面,推动产业发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融合互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科技创新是核心性要素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是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涌现,而高水平产教融合为其提供了充沛动能。一方面,通过高水平产教融合,连接不同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要素融通、创新资源汇聚,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技术合作,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通过创新引领实现先导产业的“集约式”增长,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产教融合,整合区域内各创新要素和科技创新资源,以原始创新为核心,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促进颠覆性创新技术能够更快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水平产教融合不仅促进技术和资源的整合,也推动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交流,促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为牢牢掌握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的自主权厚植文化基因。
4.产业发展是承载性场域
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科技创新成果需要应用到产业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的内在驱动,产业创新是实践科技创新的主要场域,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其中,产业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是实现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高水平产教融合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研发中心、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水平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当前,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成果转化等层面,卡点堵点依然存在,还没有形成顺畅的良性循环,限制了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效。
1.主体协同性不强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有企业和高校等参与主体紧密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赋能目标。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鉴于各地产教政策不一致、各方利益主体诉求差异等原因,还存在着“产”与“教”的融合深度、广度不够,融合管理和融合成效不足等共性问题。一是“各司其职”。当前高水平产教融合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高效的实践运行模式,主要表现为各方主体之间存在着对接困难、协同效率低、沟通成本高等问题,各主体之间缺乏黏合度和组织性,协同性不足。二是“目标错位”。高水平产教融合需要各方主体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发挥各自条件优势,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但各方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在技术活动中追求目标不一致。例如,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高校由于对行业和市场的供需了解不充分,导致一些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实际技术和产品。同时,一些创新型企业因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可能无法完成产品的中试阶段,从而难以实现产品和产业的转化。而龙头企业则可能因为缺乏好的产品项目,无法找到新的投资方向,从而导致资源空置和浪费。
2.运行机制不通畅
机制通畅、运行高效是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产教融合运行不够通畅,机制有待健全。一是政府政策供给机制有待完善。在高水平产教融合中,政府起着总揽全局的统领性作用,发挥着领导者、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功能,目前虽已制定了一些宏观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执行管理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在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支持。同时,对于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等新模式,政府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以激发院校和企业的参与热情。二是各方主体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高水平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当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满足并不一致,利益共享机制缺失。由于资源配置和利益追求的差异,造成各方主体利益共享不足等问题。三是产教融合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当前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在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上存在不足,由于产教融合涉及政府、院校、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现有的评价多基于单一主体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以全面反映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和动态成效,缺乏产教融合多主体一体化评价体系,导致产教资源整合乏力,产教融合活力欠佳。
3.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
人才是实现高水平产教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力资本支撑。当前,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由于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制度不健全,院校人才培养中缺少与产业界的常态化参与、反馈和动态更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忽视了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内容难以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导致人才培养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与新兴产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匹配。二是师资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不匹配。当前高校教师业绩考核主要集中于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成果上,而对实践教学水平的考核缺位,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此外,校外导师或行业产业专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的成效性不高。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策略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打通高校、企业的“藩篱”,通过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企业的主导主体作用、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
1.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高水平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特别是加强部门定期会商,做好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工作,多措并举推进产教融合取得成效,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清障护航。
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强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持续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政策供给机制,明确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员流动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出台更多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健全人才共享机制,鼓励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与企业员工交流互派;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综合激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形成一整套政策支持系统,充分激发各方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产教融合生态。
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探索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模式,推动各方主体从松散的联结关系向紧密的组织化关系转化,促使各方主体通力合作、分工协作、高质发展。通过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具体的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等工作,统筹推进产学研合作对接和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内外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各参与主体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此外,注重平衡政府责任和市场功能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通过对话协商,厘清各方参与者的责、权、利,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平衡机制,完善科学的评价和退出机制,确保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探索搭建跨区域、跨系统的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重点向区域下沉,更有效地聚合区域产教资源,形成多样性、自组织和开放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搭建集需求发布、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服务平台,促使产教各方参与主体信息互通、同向同行。此外,搭建产学研精准对接平台,通过专家会诊、技术交流、成果对接、应用场景创设等形式,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为高水平产教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坚实保障。
2.夯实企业的主导主体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注重突出企业“出题人”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强产教协同育人。企业应主动参与高校协同育人体系,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把握科研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行业产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基础上,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校企联合育人,共同提升协同发展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保障人才培养契合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合力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以行业竞争力需求为中心,以“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等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投资项目与实验室,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践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培训资源共享、校企师资互聘,共建高水平“双师”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以合作项目为驱动力,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自身提供外部支援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迭代速度,实现实践有真景、研究有真题、成果有真用。
积极参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牵头企业,整合产业链关键企业、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参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坚持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通过“名企+名家”的合作模式,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共同建设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创新成果,借力政校人才、技术、政策支持,助推企业在降本、提质、增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3.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
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依托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优势、智力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解决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如打造“非实体”“轻资产”型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有力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良性循环,构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新范式。
布局急需专业,服务未来产业发展。高校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需求,积极探索设置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积极构建“新质生产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不断实现优势学科集群与区域创新产业集群相融合,服务未来产业发展。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急缺人才。
加强协同育人,完善实习实践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高校要主动“走出去”,深入产业一线,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有组织地面向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按照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开发实训课程和教材。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青岛科技大学探索建立科学完整、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打造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2.0版,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实践评价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3+1+2+N”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强化人才引育,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高水平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资源。高校要围绕学科发展需求,以打造优势学科高峰、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为重点,精准引进人才,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一事一议”整建制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团队,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团队聘岗制度,设立讲席教授岗位,出台《讲席学者岗位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实现高层次人才量质并举,打造了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参考文献:
[1][3][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1).
[2]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J].红旗文稿,2024(5).
本文为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新工科高校科技成果精准转移转化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YDZX2022068),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本科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D2022004),山东省研究生教改重大项目:科教产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DYJSJGA2023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为校长;毛常明为通讯作者】 (原载2025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